您当前的位置 > 首页 > 新闻中心>信息动态

河南煤矿资讯网《魏三外传》:盛清时代的“清明上河图”

发布时间:2023.11.30 点击量:?

近日,河南煤矿资讯网推出一部由资深戏曲史家周育德创作的小说《魏三外传》。

本书通过展示清代梨园名伶魏长生的一生,对魏长生的艺术贡献及其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做了艺术化的描述。作者周育德以戏曲史家独特的视角、翔实的资料和流畅的文笔,将传统章回小说和现代小说风格融为一体,对“花雅之争”“徽班进京”等戏曲史实进行了另类解读,使作品结构完整、节奏明快、叙事生动、笔法圆熟,呈现出相当的思想性、学术性和可读性,饶有趣味、雅俗共赏。

日前,《中华读书报》刊发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,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陈均撰写的书评《盛清时代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》,推介《魏三外传》。陈均表示:“作者借魏长生之眼、魏长生的艺术生涯,如长卷一般铺陈、展开了这幅盛清时代的‘清明上河图’。”今转此文,以飨读者。

 

盛清时代的“清明上河图”

/陈均
   

    自宋代张择端绘制《清明上河图》之后,以“清明上河图”为名的全景式风俗图卷流行于晚明盛清时期,尤其是以苏州出产的“苏州片”最为闻名,模仿仇英等画家且题名为“清明上河图”的长卷数目繁多,甚至连乾隆皇帝也命宫廷画师进行大量仿制。这一类型的全景式风俗图卷虽然模拟张择端的画面结构,但是重绘的却是南京、苏州的市景与风俗。周育德先生的这部小说《魏三外传》,虽然主题是“魏三”,写的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秦腔名伶魏长生的事迹,但是整部小说的用意却不仅限如此,大约可分为三个层面:

第一个层面是名伶魏长生的一生,他的人生与艺术,他的爱与死。虽然魏长生是一代名伶,曾经在京城梨园走红,引导潮流,并在全国闻名,其事可见于时人的笔记花谱,其轰动应不啻于民国时期的梅兰芳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生平事迹渐趋渺茫,大多已不可考。作者以零碎的存世史料为基础,据自己对于乾嘉时期文献的谙熟与对魏长生的理解,重新塑造了这位名伶的形象。

第二个层面是乾嘉时期的戏曲。作为名伶的魏长生,不仅仅是走红的艺人,更是这一时代戏曲转折的枢纽性人物。一方面,他经历了这一时代戏曲潮流的更替与兴衰,诸如昆曲京腔的衰落、地方声腔的兴起、徽班进京及皮黄的形成,这些都是明清以来中国戏曲发生并影响至今的“大变”,魏长生的遭遇也随着时代之变而变化。另一方面,魏长生是制造与领导这些变化的人物,譬如他发明的“梳水头”“踩跷”等技术,使秦腔走红京城,也使得中国戏曲因这两项技术发生深刻改变,“梳水头”延续至今,“踩跷”流行一时,虽然后来因观念原因被废除,但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最具吸引力的“绝技”之一。

在这部小说里,魏长生初到京城,准备上台演戏,先到各戏庄看戏,了解行情,作者用了两回的篇幅来对京城梨园进行描写,即第五回“广和楼魏三品曲味”与第六回“乱弹班叫座同乐轩”。随着魏长生的足迹与视线,读者看到了在广和楼里,昆班正在进行“告别演出”,作者介绍了戏庄里的座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观众阶层,如池座、官座、听栏杆戏等有趣知识,然后描述上座情况:昆班的观众只有票价较低的池座,而且也只有两成。第二天,魏长生到同乐轩观看梆子班的演出,景象大不一样,池座、官座满座,听栏杆戏的也为数很多,如此一对照,昆曲、梆子之兴衰也就一目了然了。

作者将零散的材料敷演成篇并生发开来,让读者跟随着魏长生一窥京城梨园,并沉浸其中,体会戏剧之变迁。昔日零碎的文字,演变成为活生生的梨园长卷,这得益于作者充分的想象力与一支纵横于历史之间的“健笔”。比如,魏长生的两项技术革新——梳水头与踩跷,虽然应用广泛,但见诸史料的记载很少。在本书的附录史料里,列有杨懋建的《梦华琐簿》这部“花谱”,其中有云:“闻老辈言:歌楼梳水头、踹高跷二事,皆魏三作俑,前此无之。故一登场,观者叹为得未曾有,倾倒一时。今日习为故常,几于数典而忘祖矣。”这两项是魏长生影响当日并遗泽后世的重要发明,因而也是叙述魏长生的重点之一。作者将其编织进魏长生的婚姻与事业之中,从魏长生奉命从京城回老家娶亲,到丈人的身份为技艺精湛的木匠,再到魏长生在成都梨园竞争,从丈人的木匠活里得到灵感,共同钻研“水头”与“跷”,再到魏长生重入京城剧坛,使用这两项技术轰动一时,从而为这两项技术构造了一种“物的历史”。虽然关于“水头”与“跷”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,但是作者根据围绕魏长生的种种事迹,做出合理推断,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,将之纳入魏长生的演艺生涯,酣畅淋漓地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梨园传奇。

自清代以来,用小说形式写梨园的作品,有两种“奇书”,一部是《品花宝鉴》,仿《红楼梦》,一部是《梨园外史》,仿《水浒传》。虽然体裁是小说,但又因为以大量梨园史闻为基础,前者写堂子歌郎,后者写道咸时期名伶,不仅故事好看,而且其事迹也多可信,为研究者看重,如今都被视为了解、研究晚清戏剧的重要文献。周先生的这部小说以魏长生的演艺活动为线索,其娴熟谐趣的叙事手法,犹如一双巧手,穿针引线,将乾嘉时期的戏曲史“缝补”起来,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清代乾嘉时期波澜壮阔、诡谲奇变的戏曲发展历程,给梨园小说的谱系又增添了一种可与这两部小说相媲美的“奇书”,无怪乎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两位序言作者安葵、蔡孟珍都惊呼“激活”了“沉睡的历史”。

第三个层面是盛清时代的中国。虽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梨园名伶,但是在营造时代背景时,作者不惜笔墨,以彼时之社会风俗作为戏曲发展的“原境”,因此着意绘制了一幅盛清时代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譬如第五回“广和楼魏三品曲味”,魏长生去看戏之前,作者首先交代京城的“全景”:

乾隆年间,北京的大小胡同有1746条,密如蛛网。正阳门外的南城,大大小小的胡同里,集中了北京城最大数量的商铺、饭庄和会馆,也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娱乐;唱戏的戏庄、茶园,多在珠市口以北。说书、唱曲、玩戏法、打把式的小档子班,则扎根在珠市口以南。

随着魏长生的步伐,读者穿过大栅栏,见到了“南北两边商铺林立,招子广告琳琅满目,各家商铺的门口都有店伙计在洒扫街面和吆喝着招揽顾客”。接下来作者写魏长生品豆汁与焦圈,吃炸酱面,又少不得对这几样老北京小吃的详细描绘,如此种种。读者跟随着魏长生,从大栅栏到前门大街,就如穿行于仇英画笔下的晚明苏州市景,而作者借魏长生之眼、魏长生的艺术生涯,如长卷一般铺陈、展开了这幅盛清时代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

来源:中华读书报


版权所有:河南煤矿资讯网

地 址:太原市永丰路20号

技术支持:河南煤矿资讯网